重慶文理學院
  • 學校概況
  • 院系設置
  • 人才培養
  • 科學研究
  • 招生就業
  • 校園文化
  • 合作交流
  • 信息公開
  • 首頁
  • 學生
  • 教職工
  • 考生
  • 校友總會
  • 基金會
  • 網上辦事大廳
  • 教務網
  • 圖書
  • 郵箱
  • 招聘
  • 招標
  • English
  • 學校概況
    • 學校簡介
    • 發展歷程
    • 現任領導
    • 組織機構
    • 學校標識
    • 校園風光
    • 文理影像
  • 院系設置
    • 文化與傳媒學院
    • 數學與大數據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 體育學院
    • 園林與生命科學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 音樂學院
    • 美術與設計學院
    • 教育學院
    • 經濟管理學院
    • 旅游學院
    • 人工智能學院/重慶服務外包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
    • 智能制造工程學院
    • 藥學院/創新靶向藥物國際研究院
    • 土木工程學院
    • 重慶文化遺產學院
    • 國際學院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留學生教育
    • 繼續教育
  • 科學研究
    • 科研機構
    • 科研管理
    • 學科建設
    • 學術期刊
    • 重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 招生就業
    • 招生政策
    • 專業目錄
    • 招生計劃
    • 歷年分數
    • 錄取查詢
    • 新生通道
    • 招生信息網
    • 就業信息網
  • 校園文化
    • 重文理報
    • 學生社團
    • 教工之家
    • 品牌活動
  • 合作交流
    • 國際交流合作
    • 內地交流合作
    • 港澳臺事務
  • 信息公開
    • 一周會議通知
    • 領導機構
    • 實施辦法
    • 指南與目錄
    • 年度報告
    • 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考生服務

    Examinee Service

    導航菜單

  • 學校簡介
  • 校園地圖
  • 文理記憶
  • 校園風光
  • 聯系方式
  • 招生政策
  • 專業目錄
  • 招生計劃
  • 歷年分數
  • 錄取查詢
  • 新生通道
  • 招生信息網
  • 學校簡介
  • 校園地圖
  • 文理記憶
  • 校園風光
  • 聯系方式
  • 招生政策
  • 專業目錄
  • 招生計劃
  • 歷年分數
  • 錄取查詢
  • 新生通道
  • 招生信息網

學校簡介

當前位置:校外考生>學校簡介

重慶文理學院概況


重慶文理學院是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其前身重慶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渝州教育學院分別創辦于1976年和1972年;2001年5月,兩校合并組建為渝西學院;2005年4月,學校更名為重慶文理學院。

學校坐落在重慶市永川區,有紅河、星湖兩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767畝,校舍建筑面積71萬平方米,館藏圖書283萬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89億元。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37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50余人、副高級職稱人員32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70余人,兼職碩導70余人;外籍教師10余人,外聘專家270余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萬余人;來自俄羅斯、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留學生119人;與市內外10余所高校合作開展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研究生累計240余名。

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1人,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3人,全國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4人,國家級會計領軍(后備)人才1人,重慶市“百人計劃”3人,“巴渝學者”特聘教授2人,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重慶市科技創業領軍人才1人,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3人,重慶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15人。有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

學校現設有16個二級學院,開設了61個全日制普通本科專業,專業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教育學、農學、法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市級特色專業10個、市級教學團隊8個、市級精品課程13門。學校有3個學科進入中國高校學科排名“區域一流”行列,4個學科獲批市級重點學科,2個學科獲批市級重點培育學科。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7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中,學校園林和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位居重慶市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榜首,全國排名分列第5和第7,其中,園林專業躍升至“中國高水平專業”層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體育教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環境科學4個專業躍居重慶市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前三甲,專業層次達到了“中國知名、區域一流專業”。2017年,學校獲批重慶市新工科建設試點高校、重慶市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訓練基地。

學校圍繞“建設應用型學科,開展應用研究,培養應用型人才,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進行了一系列以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當代高校的構建與實踐”獲得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高校三標一體教育質量模型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新時期我國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走向”獲教育部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研究成果二等獎,“師范新升本院校的轉型發展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獲得重慶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累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9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89項,市級及以上質量工程項目48項、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49項。

學校與重慶高新區、九龍坡區、永川區、璧山區、大足區等全面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與阿里云、百度、華為、騰訊、HTC、固高、東軟國際等知名企業攜手合作,著力共建阿里云大數據學院、百度人工智能學院、HTC虛擬現實學院、華為網絡與信息學院、固高機器人工程學院、企鵝新媒體學院等一批產業學院。與招商局重慶長航集團、洲際酒店管理集團等共建20余個校企合作實驗班。學校與重慶京東方有限責任公司、深圳萊寶科技有限公司、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等200余家行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集教學、生產一體化的實驗實訓平臺和實踐教學基地。

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應用技能過硬、社會適應能力強,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肯定和歡迎。2012-2013年度,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2014年評為重慶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成為首批重慶市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2016年,學校榮獲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稱號。

學校緊密結合重慶市產業發展需求,以智能制造業為特色,聚焦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傳感和醫療技術等領域,重點打造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創新靶向藥物國際研究院、特色植物研究院、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科技部“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環境材料與修復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20個市級及市級以上科研平臺,建成3個市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共建重慶-UCLA(ITA)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近3年來,學校科研項目持續增長,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0余項,并獲得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和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累計獲得市級科研成果獎29項。同時,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大幅度增加,被SCI、SSCI收錄400余篇,其中,李洪雷博士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獲得授權專利300多項。學校利用地恩科技、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及眾創空間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納米銀技術、抗ED和肺動脈高壓一類新藥、脫毒生姜連作技術、獼猴桃良種脫毒工廠育苗技術等一批新技術成果正在進行轉化和推廣應用。主辦有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重慶文理學院學報》《重慶高教研究》等省級學術刊物。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先后同俄羅斯伊萬諾沃國立化工大學、馬來西亞泰萊大學、泰國烏汶皇家大學、越南河內大學等10余所國外院校開展了師生交流、來華留學等項目。目前,重點與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開展了“2+2”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與意大利佩魯賈大學開展師生交流項目。

學校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5年,“重慶文理新藥創新團隊”憑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ED和肺動脈高壓一類新藥開發”項目代表重慶奪得了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生物醫藥行業總決賽第一名。2016年,大尺寸柔性觸控項目榮獲首屆全國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創新賽)第一名;柔性觸控團隊、3D噴墨印刷電子團隊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電子信息行業全國總決賽、先進制造行業全國總決賽第三名;新型環保材料創新團隊獲得2015年度全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2017年,柔性觸摸顯示項目榮獲首屆中國意大利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名。學校全方位改革、多角度創新、超常規發展的模式被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媒體譽為“文理現象”,《中國教育報》(2017年1月4日)頭版頭條專題報道了我校轉型發展成績。

學校先后獲得首批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國教育網絡示范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全國校園文化先進單位、全國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狀、重慶市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近9年來,學校領導班子7次在重慶市管領導班子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并獲得先進集體稱號。

歷經40余年的不懈追求和跨越發展,年輕而蓬勃發展的重慶文理學院正秉承“進德修業、博文達理”的校訓,堅持“教育即服務、學生即顧客、質量即生命”的辦學理念和“應用為本,管理創新,開放辦學,特色發展”的辦學思路,大力實施“頂天立地”發展戰略,全面推動應用型深度轉型發展,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紅河校區:重慶市永川區紅河大道319號

星湖校區:重慶市永川衛星湖文化旅游區

郵編:402160

電話:023-49891910

傳真:023-49891917

網址:www.cqwu.edu.cn / www.nrllrl.live    

電郵:[email protected]

         (數據截至2018年4月18日)



渝公網安備 50011802010053號

聯系方式

紅河校區:重慶市永川區紅河大道319號 星湖校區:重慶市永川衛星湖文化旅游區

郵編:402160

友情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重慶市人民政府網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公眾信息網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Copyright ?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 渝ICP備05001037號 | 技術支持: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 TOP
  • 校園網自助服務
  • 023-49891910
  • 學校官方微博

  • 微信號

    官方微信訂閱號

  • 網絡在線交流
  • 站點地圖
安徽11选五开奖走势图